<p id="wjjnm"></p>

    1. 為什么以前的孩子天天挨打,卻不容易出現心理問題?答案太扎心

      高楠菊
      導讀 來源|布谷媽媽ID|yugu005每次發關于父母要保護孩子心靈的文章,就會收到一堆私信。大意是,孩子怎么就打不得、罵不得了?我們哪個不是小...


      來源|布谷媽媽

      ID|yugu005

      每次發關于父母要保護孩子心靈的文章,就會收到一堆私信。

      大意是,孩子怎么就打不得、罵不得了?我們哪個不是小時候被打罵過來的,怎么一點事都沒有?現在的孩子就是太嬌慣了,慣得他們動不動就出現心理問題。

      乍一看,這個邏輯好像沒問題。

      是啊,我們小時候哪個不是皮糙肉厚的,咋就啥事沒有,而現在的孩子就格外嬌貴,說不得罵不得了?

      但仔細一分析你就會發現,套用在我們這一代人的邏輯,真不能再用到下一代身上。

      因為他們的成長環境,與我們有著天差地別。


      1

      空間被擠壓了

      回想我們小時候,大部分家庭的孩子都是2個起步,3個不少,4個也有。

      那時候,父母最關心的事情就是,怎么把孩子拉扯大,怎么能讓孩子吃飽穿暖,至于生活中的小事,他們真沒那么細致。

      孩子間打打鬧鬧,那不是很正常嗎?自己解決啊,打不贏不會叫哥哥姐姐幫忙嗎?

      孩子去哪瘋玩了?我哪有那閑工夫管,只要他們按時回來吃飯就行。

      那時候父母的心態,平和、坦然,對孩子的個性更接納和包容。再加上家里孩子多,真沒那時間和精力一會找老大談談心,一會又關注老二是不是摳泥巴了。

      父母的“放養”,能給予孩子個性很大的發展空間。他們就像被放在大自然的樹,既被父母保護著,又能自由地生長。


      而如今競爭激烈,我們不僅關注孩子的當下,更注重的是他的未來。

      家里一個孩子,被4、5個人愛著,也意味著,他同時被4、5個人期待著、關注著、包辦著、干預著。

      他想玩水,奶奶說會弄濕衣服;他想出去玩,媽媽說報了興趣班,沒時間;他對泥土好奇,爺爺說這有什么好玩的,弄臟手;他作業做不對,爸爸說這么簡單的都不會,你將來能有什么用。

      孩子接受了更多的愛,卻也同時在按4、5個人的意愿成長。

      當眾多養育者都只盯著孩子一人時,他就像站在聚光燈下,一舉一動,性格中好的、壞的都被放大了,他能自由發展個性的空間,便被壓縮了。

      被壓縮的空間、拘束的環境,會讓孩子忐忑不安,生怕自己做不好、做不對、達不到大人的要求。這樣緊張的心態,很容易就讓孩子鉆牛角尖,或者有嚴重的挫敗感而自我懷疑。

      日積月累,心理問題就多了起來。


      2

      情緒流動緩慢

      《游戲力》一書說到,游戲有一個特定的意義,那就是讓人從情感創傷中得到康復。

      我們小時候,電子產品不普遍、車輛少、可自由奔跑的地方多。

      即便被父母說了、罵了,出門撒丫子跑一跑,吹吹風,對著山那邊喊一喊、叫一叫。再不濟,和伙伴玩玩游戲時,借著情緒哭一哭鬧一鬧。

      哭完、叫完、喊完,回家啥事也沒有,睡一覺醒來,又是一個沒心沒肺的小朋友。

      正因為有著可以游戲、可以自由奔跑的童年,情緒才有宣泄的出口。當情緒在流動時,我們的大腦,就不會長期浸泡在負面情緒里。


      但如今有些孩子,沒有能肆無忌憚撒野的童年了。他們的童年是在只有幾居室的狹窄空間和電子產品的陪伴中度過。

      像我樓下的一個孩子,每次我送布妞去幼兒園,他已經起床在看電視。而下午我接布妞回,他還坐在電視機面前。就連他家臥在門口的狗,每次見我們都是耷拉著耳朵,頭都懶得抬一下。

      生活的單調、學習的壓力、社交的挫折、父母的責備,都能讓孩子產生負面情緒。

      當他的情緒只有積累,卻沒有流動起來和宣泄出去時,哪怕再小的壓力,在孩子看來,都無法承擔。

      因為他的世界和天地只有那么小,一點小事,都可能被無限放大,從而將他壓垮。


      3

      代際傳遞

      最后,我再來說說,為什么以前的孩子天天挨打,卻不容易出現心理問題。

      在翻閱了與依戀相關的書籍后,我發現,以前的孩子,并不是沒有心理問題,而是這些問題,部分在童年中得到了排解,剩余的則隱藏在了性格里。

      并且,性格中的這些問題,通過撫養后代傳給了孩子,也就是心理學上說的——代際傳遞。 比如父母的性格是疏遠,很少與孩子“含情脈脈”地擁抱、進行 身體接觸,不允許孩子往他們身上爬。

      那這些沒有被滿足的渴望,就會成為孩子痛苦的源頭。等他長大為人父母,也容易拒絕他孩子的親密接觸。因為這會在潛意識里勾起他“不被愛、不被需要”的感受。

      很多人說,我一定不會用父母的方式對待孩子。但真的步入婚姻、養育孩子,卻發現,我們的處事方式越來越帶有當年父母的影子。

      這就是代際傳遞。


      以前的孩子,因為有玩耍、有兄弟姐妹、有很多伙伴可以幫助緩解情緒,所以那樣的養育方式可能不會帶來太大的傷害。

      但當我們再用這樣的方式代際傳遞給孩子時,他卻已經沒有我們以前那樣的成長環境,再加上被多個大人集中關注,他便無法承受和釋放這些壓力。

      這樣一來,孩子就容易變得脆弱、敏感,從而出現心理問題。

      所以,時代在改變,我們當父母的,也需要及時改變。


      4

      讓孩子成為孩子

      我相信,當今大部分父母都聽過很多勸告:我們應該這樣,不應該那樣,要怎樣做,不要怎樣做......

      聽多了,我們都迷茫,到底怎樣才是正確的?

      其實,不管聽多少勸告,我們都只要記住——讓孩子成為孩子!

      孩子之所以是孩子,是因為他們好奇、大膽、熱情、愛冒險,他們天馬行空,沒有被我們大人世界里的那一套法則束縛。

      當一個孩子,能鬧騰、敢冒險、愛探索時,他才能像個孩子般成長,而不是過早地承擔了無法承載的重擔。

      所以,即便如今沒有了以前的環境,我們也可以讓孩子去摔跤、去攀爬、去草地上奔跑嬉戲。

      只有經歷了游戲的童年,孩子才能成長得像個孩子。


      另外,即便孩子沒有成長得像我們期待的那樣(尤其是成績),我們不妨也放輕松一些,去接納他的樣子。

      這樣,當孩子陷入負面情緒時,家會是能給他力量、拉他一把的地方,而不是將他推遠、讓他逃離的地方。

      為什么以前的孩子天天挨打,卻不容易出現心理問題?

      答案太扎心。

      本文來源|布谷媽媽(ID: yugu005),專注兒童心理,分享科學育兒方法,讀懂孩子輕松養育,歡迎關注布谷媽媽。

      插圖設計|王榮佳

      責任編輯|王佳實

      標簽:

      免責聲明:本文由用戶上傳,如有侵權請聯系本網刪除!

      色婷婷久久综合中文久久蜜桃AV